蒙古馬曾是蒙古騎兵最忠實的伴當,也是蒙古帝國強盛的基礎。成吉思汗的軍事偉業(yè),是與蒙古馬分不開的。蒙古馬不單是有快速的沖擊力,還具有高度的服從性,能使騎兵隨心所欲地在平原、高原、草原和沙漠地帶運動作戰(zhàn)。蒙古馬成為蒙古人征戰(zhàn)的有力工具,則全賴于蒙古人獨特的馴養(yǎng)之法。
據文獻記載,蒙古馬初生之駒,即誘之登山,以選拔良駒,待長大,即騸之,故蒙古馬闊壯而有力,柔順而無性,雖萬馬成群而寂靜不斗,能耐寒耐苦而不叫。馬初生一二年,即進行長達三年的調教,然后再騎。其訓練方法是,以膝撐住,令其左右,以身俯仰,令其前后。震駭耳目,使之不驚。策之險阻,使之不懼。因此,馬左旋右折,均能與騎者意向一致。由于調教得法,個頭矮小的蒙古馬行程了獨特的特征:頭頸粗壯,胸闊,身長,腿短,關節(jié)、肌肉發(fā)達,體質結實。騎乘時,能夠與騎兵達到人馬合一,具備高速、敏捷、耐力強等特點。而且,蒙古馬善于在停止間轉為快跑,在急馳中停住,能迅速轉彎和敏捷地超越障礙,尤其對韁繩和騎手的小腿動作反映靈敏。
歷史已閱千年,蒙古馬始終在蒙古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成為蒙古族男人氣質的象征。
蒙古族的格言說:“好男兒出在馬上。”草原上的蒙古男人看上去五大三粗,兩腿羅圈,走起路來有點笨拙??芍灰缟像R背,便像換了一個人,動作敏捷,目光銳利,格外英俊而瀟灑。最能體現蒙古男人勇敢的是牧馬人的馴馬。蒙古馬迄今仍處在半野生的狀態(tài),蒙古人的坐騎一般都要將頁碼馴服后使用,馴馬手大多是40歲左右的男人,有技巧,有經驗,可以不帶任何鞍具,騎在還未被降服的野馬身上。野馬通常會脾氣大作,上下跳躍,拼命想把騎手拋出去。而好的馴馬手就像粘在馬背上一樣,無論野馬怎樣撒潑,都穩(wěn)如泰山,最終,野馬會折服與馴馬手的堅韌與頑強,乖乖馴服。
蒙古男人認為,馬是世界上最完美,最善解人意的動物。蒙古馬對主人十分忠誠,主人如果受傷、醉酒,只要把他放在馬背上,馬就會溫和地、平穩(wěn)地將他送回家,主人若是不慎倒地,馬會輕巧地躲開,絕不會去踩踏主人。在賽場上,為了主人和自己的榮譽,馬會拼死奔跑,絕不會半途放棄比賽。
蒙古男人視馬為朋友他們嚴禁打馬頭,不準辱罵馬,不準兩人騎一匹馬。一個牧民的愛驥死了,他們會將馬尾剪下來,拴在蒙古包訂上以表示思念,將馬鞍供奉在蒙古包西側,經常面對愛馬的鞍具,拉著馬頭琴,緬懷它的一生。
今天,因為保護生態(tài)的需要和飼養(yǎng)條件的限制,草原上的馬群數量銳減。然而對馬的熱愛——甚至是崇拜,依然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內容。在祭祀成吉思汗的“蘇力德”的儀式中,很多幡旗上是馬的形象,成吉思汗的八駿也成為祭祀的對象,這體現了久遠的馬崇拜文化遺留。日常生活里馬不在常見,人們更多地使用摩托車,汽車。由于很少有人騎馬,馴馬也不太必要了。隨著草原生活的進一步改變,馬將推出經濟、軍事舞臺和人們的日常,但作為蒙古人心靈深處的審美對象和文化記憶,馬將永遠的存在下去。